深圳市智连众康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焓流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必照岩土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吾驾之宝汽车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南京珞达信息有限公司
南京乐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创心天降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南京时所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付磊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毕业,2022年年4月成立南京时所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太平北路双创中心。 时所思智能科技TimeThink® 是一家专注于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我们的使命是以助力企业信息化、数字化为目标,与企业共同发展成长,为客户提供卓越的系统开发、APP、小程序、H5开发、客户端应用开发、中间件开发等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时所思智能科技TimeThink®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公司拥有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他们具备广泛的技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团队成员致力于通过创新和协作,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 公司荣获第二届东南大学全球校友大赛最具潜力奖,第三届全国电子信息大赛前十名。已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件。
连心智能放疗云平台
东科火眼——辐射源指纹识别专家 本产品旨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辐射源信号进行智能化分选识别定位,包括通信、雷达等多种电磁信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海量电磁大数据,可以取代传统的电磁信号处理方法,特别是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可快速实现自动信号检测分类,从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为复杂的人类决策过程腾出时间余量。对于国防军工这一重点领域具有非凡的意义。此外,本产品不仅能够应用于军用领域,如电子侦察、电子抗干扰等,还可从军用邻域推广到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应用于安防、反恐等民用领域。
益农智行——农机无人化精准作业领军者 益农智行的应用解决方案总称为“面向丘陵地区农机无人化作业综合解决方案”,对应着“全时空安全守护的应用解决方案”“全地形高效耕作的应用解决方案”“全功能快速迭代的应用解决方案”。 通过相辅相成的应用解决方案,将“故障在线监测与预警”“土地利用率提高”和“多机型快速适配”这三个的重大性突破真正落地到各大工程进行实际应用。 1. 全时空安全守护的应用解决方案 全时空安全守护的应用解决方案是针对丘陵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能差、控制难度大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农机在大坡地行驶易翻车,事故率会增加3.2%。配置综合显示器、双目摄像头、GPS双天线、底盘ECU等,实现大坡地作业时不翻车,并进行故障在线监测与预警。 2. 全地形高效耕作的应用解决方案 全地形高效耕作的应用解决方案是针对丘陵自动驾驶技术地形适应差、规划能力弱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智能农机作业时田间地头耕不到,利用率会降低2.5%。借助转向制动执行部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农忙时抢收更加及时,为高效耕作提供保障。 3. 全功能快速迭代的应用解决方案 全功能快速迭代的应用解决方案是针对丘陵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周期长、功能迭代慢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智能农机系统代码行数突破1亿行,需要长时间的系统开发。益农智行项目设计出自动驾驶软件,大大缩短了系统开发的时间,保证多机型快速适配性能的综合提升。
基于多索传动的可变刚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本团队在前期套索传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细长机器人的多索传动变刚度新结构,其套管是由小球窝关节与球关节串联而成,周边绳索可以调整细长机器人的弯曲形态、或者传递末端运动,可依据需要在同一通道中设立单索或双索;而通过改变位于中心的张紧索的张紧力,则可调节细长体的弯曲刚度、提高末端定位操作稳定性和精度如图2-2所示。基于该新型结构的细长机器人具有结构紧凑、适应性、刚度可控、通过性强等优点,但其内部多索间及索与变刚度套管间的相互作用复杂,需深入研究该结构的力/位传递特性以及结构刚度控制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面向复杂腔道变路径微创手术的多索传动路径弯曲形态分析、(2)面向细长机器人的多索传动变刚度结构设计及力学性能分析、(3)多索传动机构中索的力和位移传递特性建模、(4)多索传动机构的弯曲形态感知与三维重构、(5)多索传动变刚度细长机器人精密运5动控制研究。
预见未来--车路协同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领军者 1、项目背景 以移动互联、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自身规模大、带动效应强、国际化程度高、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必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2020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确定智能汽车成为汽车强国战略选择,推动智能汽车测试运行及示范应用、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该政策利好车路协同行业发展。2020年4月16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对《道路交通车路协同信息服务通用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公开征求修改意见。随着新基建的全面铺开和5G商用化的逐步推广,车路协同正在从“虚”转向“实”,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迫在眉睫。此次公开征求修改意见,为车路协同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车路协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020年4月24日,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指出分阶段建立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到2022年底,完成基础性技术研究,制修订智能网联汽车登记管理、身份认证与安全等领域重点标准20项以上;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车联网环境下车辆智能管理的标准体系,制修订道路交通运行管理、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等业务领域重点标准60项以上。2020年11月11日召开的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计划到2035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 车路协同系统 (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 ,CVIS)基于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获取车辆和道路信息 ,通过车与车、车与路通信的交互与共享, 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达到优化利用系统资源、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 预见未来的车路协同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能够在以下领域发挥作用:(1)对感知信息进行多模态时空配准、权重自适应分配和分布式融合感知,实现异质车端、路端的动态自适应环境感知;(2)设计车-车,车-路通讯模块,实现车路协同感知信息的实时通信;(3)车路一体化,设计动态协调控制器,实时划分不同车端、路端的感知范围和层次,实现车端和路端的智能协同融合感知。 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交管部门。在当前道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路端感知单元和感知信号的发射器实现对城市交通的全面感知、态势监测、事件预警,提高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和安全管理能力。加快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完善交通感知手段,形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交通感知网络建设模式,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2)车企与互联网企业。预见未来可为乘用车制造企业提供适配客户车端的信号接收器,配套专业标定服务和系统智能化升级迭代。对整车的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定制化将根据不同需求最大程度提升整体驾驶性能。对于汽车智能设备供应商,如华为、中兴、百度,本项目团队从车路协同的专业性出发可为其提供作为c端应用基础的融合感知系统与解决方案支持,联合打造网联化、共享化、智能化出行。我们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车端应用软件。通过研发阶段的通信架构定义与接口标准匹配,为客户提供路端信息与车驾系统进行交互的解决方案。 2、实施方案 目标通过预见未来项目的路端感知单元和感知信号的发射器构建城市交通网络全面感知体系,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在当前道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路端感知单元和感知信号的发射器实现对城市交通的全面感知、态势监测、事件预警,提高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和安全管理能力。加快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完善交通感知手段,形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交通感知网络建设模式,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建立时空基础设施,实现交通空间数据和时间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建立开放式城市交通感知平台,加强感知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共享共用,以及感知设备的规范化接入和数据汇聚。安全性、灵活性、经济性问题为众多乘用车用户关注点,乘用车企业对产品性能、行驶品质、个性化定制要求高。预见未来可为乘用车制造企业提供适配客户车端的信号接收器,配套专业标定服务和系统智能化升级迭代。对整车的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定制化将根据不同需求最大程度提升整体驾驶性能,打造网联化、共享化、智能化出行。在智能交通建设中,汽车智能设备供应商公司的产品缺乏车端接口,我们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车端应用软件。通过研发阶段的通信架构定义与接口标准匹配,为客户提供路端信息与车驾系统进行交互的解决方案。 产品技术路线:(1)毫米波雷达特性 (2)基于机器视觉的目标检测与跟踪(3)空间融合 (4)时间融合(5)数据融合
吞咽易老年人吞咽障碍食品工程和产品 吞咽易老年人吞咽障碍食品
南京瑞途优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瑞途优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途优特”)成立于2016年8月,是一家致力于机电系统与电力电子系统控制相关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
南京速羽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速羽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是一家立足电动赛车市场、致力于提供电动赛车综合服务及创客教育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企业。
江苏科思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科思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教育行业软件研发、销售与服务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大中小学提供数字化、移动化、物联网化和大数据等解决方案。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江苏东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